中藥材工業也要機械化
當時,隨著全民健康認識不斷增強,食品、藥品安全特別是質料質量保障問題受到全社會高度重視,中藥材在中醫藥事業和健康服務業展開中的根底位置更加突出。據有關查詢統計顯現,2017年除北京、西藏、臺灣和香港、澳門外的29個省(市、自治區),我國中藥材總栽培面積已達6799.17萬畝。但現在我國中藥材栽培業從播種到采收仍以傳統人工作業方法為主,人工本錢高企、雇工困難,鄉村勞動力老齡化現象較為普遍。這些都迫切需求機械換人、下降本錢、提升功率與質量。假如不能盡快展開機械化,將導致中藥源頭本錢特別是人工費用不斷升高,中藥材出產本錢居高不下,成為影響中藥工業可持續健康展開和提質增效的不利因素。
近日,由我國農業機械流轉協會、河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河北省農業機械化研討所等一起主辦的中藥材出產機械化論壇在山東青島召開,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齊聚一堂,一起為中藥材工業機械化難題“問診把脈”。
采收、加工環節逐個擊破
國家中藥材工業技能系統曾發布《關于展開全國中藥農業機械化技能與配備需求及展開查詢的通知》。相關組織結合系統內27個歸納試驗站、229個演示基地的問卷查詢,展開了中藥材機械化采收等水平現狀的初步分析。結果顯現,中藥材收成機械化水平為14.6%,有55.2%的查詢主體(128份)對收成機械有需求。除了上述現狀,中藥材的藥性、藥效主要依靠次生代謝產物,靠窘境條件堆集,因而大多數藥材適合栽培在具有小氣候特征和生物多樣性的淺山區、丘陵、林下等區域,而丘陵山區機械恰恰是我國農機化展開的瓶頸,這決議了中藥材采收機械應以小型化為主。
國家中藥材工業技能系統機械化功能研討室主任、我國農業大學副教授鄭志安帶領團隊針對杭白菊、特別藥材(百號)、麥冬等,展開了藥材采收機械化技能研討,并取得一定研討進展。如特別藥材(百號)歸于國家操控栽培藥材,現在收成全部依靠人工采收,采收勞動強度大、功率低、本錢高,每畝地人工采收費用為240元左右。不僅如此,百號歸于特別藥材,在采收過程中需求管理部門的有用監管,每年每個農場的監管費用就多達幾十萬元。針對這一難題,國家中藥材工業技能系統的專家們研發的鏈式采收機,在鏈輪轉速為每分鐘110轉、對輥間隙9毫米和割臺傾角5度的條件下,采收損失率僅為1.14%,蒴果破損率為1.02%,留莖長度合格率高達82.45%。
從加工環節來看,中藥材歸于小眾工業,種類多、總體規劃偏小、種類間差異大、用藥部位各不相同,每種中藥材的加工方法與加工工藝、所用的質料、敷料和設備也不相同,且加工設備通用性差。比如枸杞含有較高的糖分和水分,呼吸強度高,不耐儲運,脫水制干是其重要的加工方法之一。但使用化學促干劑促干,產品中化學殘留高,損害人體健康。使用熏硫處理來護色,產品硫含量超標。加上其外表有蠟質層掩蓋、高糖分、易褐變,因而枸杞的枯燥問題長期困擾工業展開。
難題亦是機遇。由國家中藥材工業技能系統崗位團隊研發的枸杞系列真空脈動枯燥技能和配備,交融了多元傳感器技能(溫度、真空度、相對濕度)和智能算法,完成了枸杞枯燥過程中參數的自適應調節和精準枯燥。常規技能成品率在50%-60%,該設備達85%以上。在寧夏百瑞源、新疆希望田野等企業的演示表明:該配備的枯燥時刻僅為平等溫度條件下,熱風對流枯燥用時的四分之一。多糖含量是平等溫度條件下熱風對流枯燥的1.5倍,且枸杞色澤保持杰出,復水率高。使用真空脈動技能加工的枸杞成為企業的主打產品,深受顧客青睞,促進了枸杞加工技能的升級換代。
五策齊發 事半功倍
鄭志安告知記者:“一方面相對于大農業,中藥材工業具有高價值特性,且近年來中藥材職業增長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機械需求旺盛、購買力較強。另一方面,機械制作企業技能儲藏的搬運使用,以及新技能儲藏的構成與再使用,可以有用下降產品開發本錢,并構成差異化競賽優勢。”因而,他認為投入這一職業是當時最佳的挑選,他也為該工業未來的展開提出了五點建議。
中藥材機械化研討要據守“藥”的定位。中藥材工業是上聯農業、下聯醫藥的特別工業,商品藥材以藥性、藥效為中心,尋求質量、質量與產量的平衡,而藥性、藥效主要依靠次生代謝產物,一般需求靠窘境或脅迫條件堆集。因而,中藥材出產機械開發,應親近重視藥材質量的構成機理,正確理解與處理機與藥的聯系。
中藥材機械開發需求多學科的有機結合。中藥材從野生到人工撫育栽培改變的歷程較短,在滿足道地性、出產環境的條件下,多以能種、有產量為主要方針,機械運用經歷缺乏。而推進中藥事業的展開,迫切需求協同種類繁育、栽培制度、農業機械、藥性藥理等專業技能力氣與栽培企業(大戶)、制作企業合作開發相關技能與配備。
該工業展開還應以農機農藝交融為根底。但現有的栽培制度制約著機械化技能與配備開發,因而需求加強農機農藝交融,在種類繁育、栽培制度樹立上應考慮配備研發與機械化作業相關因素,為中藥材出產機械化奠定根底。
此外,需求探究投入機制。一方面,中藥材歸于小眾工業,種類多、規劃小、種類間差異大、用藥部位各不相同,這就決議中藥材機械無法完成大批量出產,以一品一機及小批量為主要特征,社會投入動力不足。另一方面,與大農業相比,該工業取得來自國家的大規劃經費支撐比較困難。因而,需發動各方力氣,探究樹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最終,鄭志安認為,中藥材機械化適合走定制化展開路途。根據某種或某類中藥材出產特性,以中藥材出產者個性化需求為中心,遵從農機農藝交融和標準化出產的準則。一起經過多學科合作促進,和農業系統工程方法論輔導,使用現代農機技能儲藏和先進的信息技能、規劃技能及制作技能,提供定制的機械產品和服務的過程。
據悉,定制化中藥材出產機械具有專用性強、技能外溢弱、適用性好、升級換代簡單、批量小、價格偏高的特點。但他同樣坦言,中藥材機械的定制化尚屬新生事物,還需在實踐中逐漸討論與完善。
|